- 谓说话要分清内外, 不可逾越。 古代礼教, 男不言内, 女不言外, 故云。 语本《礼记‧内则》: “男不言内, 女不言外……内言不出, 外言不入。”引申谓治家谨严。
▶ 《金瓶梅词话》第七回: “我在他家, 把得家定, 里言不出, 外言不入, 他敢怎的!”参阅《礼记‧曲礼上》。
里言不出, 外言不入是什么意思
相关词汇
- 里言: 1. 内言。 指国内情况的报告。 &nbs...
- 不: bù ㄅㄨˋ1)副词。2)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...
- 出: 1)(??齣)chū ㄔㄨˉ2)从里面到外面:~访。初~茅庐。~笼。3...
- 外言: 1. 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。 ...
- 入: rù ㄖㄨˋ1)进,由外到内:进~。~梦。2)适合,恰好合适:~选。~...
- 不言不语: bù yán bù yǔ 【解释】言:讲,说。不说话,闷声不响【出处】明·冯梦龙《醒世恒言·吴衙内邻舟赴约》:“秀娥一心忆着吴衙内,坐在旁边,不言不语,如醉如痴,酒也不沾一滴,箸也不动一动。”【示例】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32回:“王中见母子说话没缝,只得起来。~,走到前厅,看见主人灵柩。”【拼音码】byby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谓语;指闷声不响
- 出言不逊: chū yán bù xùn 【解释】说话粗暴无礼。【出处】《三国志·魏书·张郃传》:“郃快军败,出言不逊。”【示例】他~,当然不会受欢迎。【拼音码】cybx【灯谜面】诳;诤【用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,指说话傲慢无礼出口伤人【英文】speak insolently【故事】汉献帝建安五年,曹操亲率精兵攻打袁绍的粮仓乌巢,袁绍不听大将张郃的援粮仓守军的建议,采用谋士郭图的取曹大本营的建议,结果兵败,郭图借机诬陷张郃对袁绍出言不逊,造成张郃投奔曹操,助曹统一北方
- 名不正, 言不顺: 谓名分不正或名与实不相符, 话就不顺理。 ▶ 《论语‧子路》: “名不正, 则言不顺;言不顺, 则事不成。” ▶ 朱熹 集注引 杨时 曰: “名不当其实, 则言不顺。” ▶ 清 刘献廷 《广阳杂记》卷二: “今天下之书院祠祀, 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, 名不正, 言不顺, 莫此为甚。”
- 名不正,言不顺: míng bù zhèng,yán bù shùn 【解释】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【出处】先秦·孔子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【示例】清·刘献廷《广阳杂记》第二卷:“十之八九皆守之以僧,~,莫此为甚。”【拼音码】mbzy【用法】复句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
- 大言不惭: dà yán bù cán 【解释】说大话,不感到难为情。【出处】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曰:‘其言之不怍,则为之也难。’”宋·朱熹注:“大言不惭,则无必为之志,而不自度其能否也。欲践其言,其不难哉!”【示例】严知孝听他这个得意的学生~的说着,脸上的愁闷就散开了。(梁斌《红旗谱》四二)【拼音码】dybc【灯谜面】细语含羞【用法】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【英文】brag unblushingly
- 直言不讳: zhí yán bù huì 【解释】说话坦率,毫无顾忌。【出处】《晋书·刘波传》:“臣鉴先征,窃惟今事,是以敢肆狂瞽,直言无讳。”【示例】他~地指出问题的所在。【拼音码】zybh【灯谜面】坦率说话;隐瞒售价【用法】联合式;作主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【英文】give it to somebody straight from the shoulder
- 要言不烦: yào yán bù fán 【解释】指说话或写文章简单扼要,不烦琐。【出处】《三国志·魏书·管辂传》:“可谓要言不烦也。”【示例】这篇新闻报道很短,但内容很丰富,可谓~。【拼音码】yybf【灯谜面】省略句;白行简【用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含褒义【英文】give the essentials in simple language
- 言不二价: 见“言无二价”。
- 言不及义: yán bù jí yì 【解释】指净说些无聊的话,没有一句正经的。【出处】《论语·魏灵公》:“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惠,难矣哉!”【拼音码】ybjy【用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【英文】never talk about anything serious
- 言不及行: 谓言行不一。
- 言不尽意: yán bù jìn yì 【解释】说的话没能把意思都表达出来。【出处】《易·系辞上》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【拼音码】ybjy【用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信末尾
- 言不由中: 见“言不由衷”。
- 言不由衷: yán bù yóu zhōng 【解释】话不是打心眼里说出来的,即说的不是真心话。指心口不一致。【出处】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信不由中,质无益也。”杨伯峻注:“人言为信,中同衷。”【示例】他的这些话,有些是真实的,但大部分是~的。【拼音码】ybyz【灯谜面】表白;外来语【用法】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;含贬义【英文】speak with one's tongue in one's cheek 【故事】春秋时期,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,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,执掌朝廷大权。周平王想让虢公忌来取代郑庄公管理朝政,郑庄公就去威胁周平王,周平王只好违心说没这回事,双方交换儿子做人质。周桓王时也是如此,后来郑国强行侵吞朝廷公粮
- 言不达意: 亦作“言不逮意”。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。
- 言不逮意: 见“言不达意”。
- 言不顾行: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。
- 前言不对后语: 同“前言不答后语”。
- 前言不搭后语: qián yán bù dā hòu yǔ 【解释】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。多形容思想混乱,不能自圆其说。【拼音码】qyby
- 前言不答后语: 谓说话、写文章前后矛盾或缺乏条理。 ▶ 《红楼梦》第五四回: “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子的小姐……自然奶妈子丫头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, 怎么这些书上, 凡有这样的事, 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头知道?你们想想, 那些人都是管做甚么的?可是前言不答后语了不是?”亦作“ 前言不搭后语 ”。
- 外言: 1. 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。 ▶ 《礼记‧曲礼上》: “外言不入于捆, 内言不出于捆。” ▶ 郑玄 注: “外言、内言, 男女之职也。 不出入者, 不以相问也。” ▶ 《新唐书‧魏元忠传》: “令出入禁掖, 使内言必出, 外言必入, 固将弄君之法, 纵而不禁, 非所以重宗庙、固国家。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《太平天国‧天命诏旨书》: “咨尔臣工, 当别男女, 男理外事, 内非所宜闻;女理内事, 外非所宜闻。 朕故特诏, 继自今, 外言永不准入, 内言永不准出。” 2. 譬况字音用语。 指韵母的细音。 与“内言”相对。 ▶ 北齐 颜之推 《颜氏家训‧音辞》: “而古语与今殊别, 其间轻重清浊, 犹未可晓。 加以内言外言, 急言徐言, 读若之类, 益使人疑。”按, “外言”指语音幽细。 参阅 周祖谟 《问学集‧颜氏家训音辞篇注补》。